我和Galli(一) 剧场

我在许多场合不止一次感慨过,在慕尼黑大学从预科到博士的10年,不及我在Galli剧院4年带给我的东西多。而那些东西又太好用,以至于每次我带领心理工作坊或者跟朋友聊一些经历,他们都会很兴奋的问我说什么时候能把德国老师请来。

在众多朋友的支持鼓励下,终于将Galli引进中国,这之间的艰难历程,我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
Galli不是一个学院,不是一个流派;她是一个剧场,一个Theater!

这是一个每日有正规售票演出的剧场,在德国大约有15家。我2001年左右最早来到慕尼黑的Galli剧院,是作为学生打工做技师。技师负责演出时放音乐和 控制灯光,这是一个很高端的技术活,有时音乐和灯光同时变幻,很考验人(自我表扬一下)。其实并不复杂,因为这个剧场很小很小,我需要控制的台面也小 而简洁。剧院坐满仅容纳70人,是名符其实的小剧场。在慕尼黑,类似这样的小剧场数不胜数,有的小到只能坐20人。演员就在你手能触及的跟前儿,演人生百态。这种小剧场的文化,国内差的还很远。

技师的好处除了免费看戏外,还因为同一剧目会重复看很多遍,让我记住了许多台词。德语在那个时候突飞猛进,有些台词会在适当的场景下就像我自己的话一样冒出来。

Galli剧场有几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:他们的道具舞台是极简的,几乎没有什么舞美,吸引力全靠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;他们的演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,这是Galli挑选演员的基本原则。科班出身的人学习了怎样演,反而不会演。

那些非科班演员的表演却如此让人神入。

我以前也看过不少戏剧演出。到Galli剧院以后看剧的口味明显变刁了,连看电视剧视角也不一样了,会品评出演技的层次。一开始我说不上是为什么,但慢慢有了感觉,入了门道。

那就是Johannes的名言(Galli剧院的创始人:Johannes Galli 【注1】):人在表演中是真实的。那些“表演”是演员内心某些东西的调动和浮现,它们真实可触,所以才那么打动人。没有经过科班训练演出“技巧”的人,更 容易调动内心深处的感受。

很快我也得到了一个演出机会,Johannes给了我一个很早以前写的剧本,叫小丑与舞者,是给孩子写的儿童剧,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演,看到我和我男友(现在的老公)便想,我们太合适这个剧本了。

排练好之后,这个剧每月演出4次,总共演了两年。这期间有过包场,也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。这个故事讲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友谊发展,因为是儿童剧,情节简单有趣,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,当喜剧看。但它实质上却是男女关系的一个极简缩影,暗含着关系中的冲突和和解。在我和男友一遍遍的重复演出中,不知不觉解决了我们两人之间很多的问题。那些以前觉得不理解无法处理的, 尤其是男女思维差异带来的横沟被悄悄的理解和接纳了。

重复演出,是一个重要概念。Galli的剧目一定会要求演员重复演出,超越一般剧院安排的场次。演出卖票并不是主要目的。让演员在表演中获得成长才是更重要的。这些重复的肢体、语言和感受的调动,使一些思维和行为模式悄悄转变了。

也就在这个时候,我才更深入的进入到Galli团体中,体验到了Galli剧场除了舞台表演外的另一个很大的部分—-个人成长和心理治疗的团体和培训————以表演为媒介的戏剧治疗方法。

下次有空再说:)

图为 2002年12月某天的南德意志报上关于《小丑和舞者》的豆腐块报道和照片,照片上是我和我老公,是特殊制作的剧照,实际演出中没有浮在半空中这个情节,哈哈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